{{ v.name }}
{{ v.cls }}類
{{ v.price }} ¥{{ v.price }}
原標題:從專利大國到專利強國前路仍長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表示,今年我國成為該組織《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
數據顯示,1999年該組織收到我國提交的專利申請為276件,去年這一數字飆升至58990件,20年間增長了200倍。
這是我國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結果,也進一步表明我國創新能力和社會公眾知識產權意識大幅提升,企業也越來越重視自身知識產權保護的結果。
可以看到,知識產權正日益成為全球競爭的核心,尤其是在科技信息領域。
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數據來看,計算機技術所占專利申請比例最高,達到8.7%,數字通信技術占比7.7%、電子設備占比7%、醫療技術占比6.9%、測量技術占比4.7%。
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我國在專利領域成為世界上無可爭議的領跑者,但如何實現從“量變”到“質變”,讓專利加速轉化為生產力,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例如創造能力不足、保護程度與社會期待仍有差距、知識產權運用水平亟待提高等。
與此同時,專利技術應用商品化率目前不足20%,美國、歐盟均已近40%,這意味著企業在獲取專利后,在實施和效益方面還有更多要做。
一方面,國內企業很大一部分是中小企業,產業層次不高,轉型升級不快,創新動力不足,不少企業仍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價值鏈的低位;另一方面,多數傳統產業以“專業市場+工廠”為主要經營模式的產業集群特征比較明顯,真正擁有核心專利技術的企業比重還很低。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專利的質量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明顯差距。
全球化時代,沒有一家企業可以把競爭只局限在國內。
中國已是專利大國,接下來必須成為專利強國。
企業應該積極提升專利儲備,主動學習、掌握、利用專利戰略,避免侵權風險,并且在專利的保駕護航下,利用技術優勢去贏得市場競爭。
總之,從專利大國到專利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面對更加復雜的國際發展環境,如何把創新推向深入,如,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跨越,正成為緊要課題。
我國企業和研究機構要繼續奮發有為,扭轉在核心技術領域常常遇到的被動局面。
與此同時,有關方面也應繼續改革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促進保護能力和水平整體提升,打造爭相創新的良好局面。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