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類
{{ v.price }} ¥{{ v.price }}
“讓中國的汽車走向世界,而不是讓全世界的汽車跑遍全中國。
”昔日“汽車狂人”、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2月10日晚間,吉利汽車發布公告,公司管理層正在與沃爾沃汽車管理層進行初步討論,以探討通過兩家公司的業務合并進行重組的可能性。
若協議達成,重組后的新集團將保留吉利、沃爾沃、領克及極星每個品牌的獨特性,并將通過香港上市公司對接國際資本市場,下一步在斯德哥爾摩上市。
李書福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合并,進一步強化集團內的合作與協同作用,挖掘更大的增長潛力。
這無疑將是一次雙贏。
兩家公司的強強聯手,將讓雙方進一步受益。
吉利汽車不僅將在中國市場取得更高占有率,并將全面加速全球化發展。
沃爾沃汽車則能夠借此進一步鞏固歐美市場地位,加強亞洲及其他市場開發力度,持續改善成本結構。
西到大不列顛,重塑倫敦電動車;橫跨斯堪的納維亞,振興北歐豪華品牌沃爾沃;南臨馬來西亞半島,助力寶騰重振雄風;北抵西伯利亞,助力白俄羅斯實現國產汽車夢……李書福所打造的國際化汽車版圖,正在不斷在擴大。
可以暢想,若此次合并順利進行,一個新的全球汽車巨頭,將在中國誕生。
從“蛇吞象”到雙贏 十年前的3月28日,對于吉利汽車而言,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
那天,吉利控股與福特汽車簽署最終股權收購協議,獲得沃爾沃汽車100%的股權及相關資產。
對于李書福乃至中國汽車企業來說,這都是一次極大的冒險。
從上汽收購雙龍開始,中國汽車企業已經開始向外開拓,然而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產品結構欠佳、工會抵制、技術轉移限制等問題,大多數海外收購,最終都慘淡收場。
彼時,吉利汽車尚無今日之實力,更要面對來自外界的諸多質疑——“蛇吞象,消化得了嗎?”“理念更先進、經驗更豐富的歐美人,都對沃爾沃的連年虧損無可奈何,難道李書福有靈丹妙藥?” 十年后的今天,質疑已被一一打破。
“蛇吞象”的兩位主角實現了雙贏:吉利控股用資金和中國市場復興沃爾沃,沃爾沃則以技術反哺吉利汽車。
吉利控股在收購沃爾沃汽車的同時,也將后者知識產權等相關資產收入囊中。
雙方圍繞研發、采購、制造等領域展開全面合作,共同研發并共享了CMA模塊化平臺,還在瑞典聯合成立了技術研發中心。
“自吉利控股收購沃爾沃汽車以來,吉利與沃爾沃在研發、采購、動力總成、制造等領域強化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實現了技術融合、文化融合、人才融合,為雙方的持續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也成為了行業協同發展的典范。
”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楊學良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
十年間,吉利控股在研發上的投入累計近1000億元,在全球建有五大研發中心和造型設計中心,旗下共有2萬名研發設計人員,培育出吉利、領克、幾何、路特斯、寶騰等多個知名汽車品牌。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吉利控股在混動技術、純電技術、替代燃料與燃料電池四大技術上擁有的專利已經超過300項。
在銷量和利潤上,雙方的協同效應體現得最為直接。
從2010年至2019年,吉利汽車銷量從41.5萬輛增加至136.1萬輛,十年增長228%,連續3年突破百萬輛規模;凈利潤從2009年12.5億元,上升到2018年125.5億元,基本實現了10年翻10倍的戰績。
沃爾沃同樣如此。
盡管當前全球車市難言景氣,2019年,沃爾沃汽車全球銷量仍然創下新高,共售出705452輛,較去年同期增長9.8%,較2010年實現銷量翻番。
沃爾沃汽車成立93年以來,也首次突破70萬輛大關,連續第六年打破全球銷量紀錄。
謀局下一個十年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發生巨變,產業進入深度調整期,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的“新四化”,正在成為汽車產業的發展主旋律。
在這個關鍵節點,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探討業務合并重組,或許正是李書福籌劃的另一盤棋。
事實上,除了技術、文化、人才的多重協同,吉利汽車與沃爾沃汽車此番探討深度的整合重組,早已有合作基礎。
2017年,吉利汽車、沃爾沃汽車、吉利控股簽訂備忘錄,雙方成立了合資品牌——領克汽車。
這是中國汽車走向高端化的標志性品牌,領克汽車此后兩年的市場表現有目共睹,2019年累計銷量12.81萬輛,同比增長6.4%。
隨后,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將各自的發動機業務,合并成一個獨立的業務版塊,通過合作研發來實現長期以來難以突破的技術共享。
此次雙方探討的業務整合重組,將使得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在核心技術、資本運作乃至銷售渠道等方面產生更緊密的聯系,雙方受益最大化。
從資本上來看,合并后的雙方會進一步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目前,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均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兩者合并后的市值將更為可觀,新公司勢必會在資本市場中更具有吸引力,積累更深厚的資本。
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沃爾沃汽車和吉利汽車的重組整合將打造一個更加強大的國際化集團,強化協同效應和規模優勢,同時通過香港和斯德哥摩對接國際資本市場,使得雙方能夠持續引領行業變革。
同時,在技術等領域的整合之下,雙方的運營將更高效、更靈活,避免研發、生產方面的重復投入。
汽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都在智能化、電動化、自動化領域提出了十分宏大的規劃,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以及整合,但巨大的投入和成本不是單獨一方能夠解決的,雙方合并后的核心工作,主要圍繞研發投入、成本和財務,這將進一步降低成本,更有利于兩家車企更高效地實現戰略部署,實現強強聯合的效應。
這也符合行業當下及未來的整合發展模式,吉利汽車力爭在每一個領域,挖掘更大的增長潛力,使吉利上市公司形成覆蓋中低端、中高端、豪華品牌多級別的較強競爭力,增強吉利整體品牌力。
“進入全球汽車十強” 當前,中國汽車行業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推動中國制造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引領中國汽車品牌持續向上,是未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目標。
但在動蕩和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汽車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優勝劣汰趨勢愈發明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李書福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未來汽車行業的幸存者只有兩三家,而“單打獨斗不可能贏得這場戰爭”。
“合并”“重組”也正是近幾年汽車行業的熱詞:早年雷諾與日產聯盟,去年FCA與PSA全面合并,進入2020年,市場又傳來了豐田汽車正式控股斯巴魯的消息…… “未來,將出現越來越多的大汽車企業。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隨著變革的繼續深入,企業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主動擁抱變革,在挑戰中把握戰略機遇。
吉利方面人士介紹,吉利作為最早布局全球市場的自主品牌之一,早已進行一系列前瞻性規劃。
如今吉利的海外業務已涉及整車、移動出行、金融、未來科技等諸多板塊,涵蓋沃爾沃汽車、領克汽車、寶騰汽車、路特斯汽車、倫敦電動汽車等不同品牌。
但吉利汽車的全球化之路并不是單純的“買買買”,而是通過規模產生協同效應,形成更具全球競爭力的研發技術和品牌形象。
“重組后的新業務集團將更加強大,更具競爭力。
期望集團內的協同效應得到持續強化,旗下各品牌在保持獨特定位的同時,競爭優勢會進一步凸顯。
”李書福表示。
種種舉措,吉利汽車都向全球汽車產業面前證明了,中國汽車品牌有勇氣與豪華品牌談判、有實力與豪華品牌合作、有底氣與汽車巨頭抗衡。
“進入全球汽車十強。
”這是吉利汽車早前定下的目標,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與商業重塑的當下,這樣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下一個全球汽車巨頭,將大概率來自中國。
(文章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責任編輯:DF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