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類
{{ v.price }} ¥{{ v.price }}
原標題:從重處罰“發疫情財”違法行為 在昨天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對口罩等重要防控物資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鏈條監管,嚴打六類口罩等防護用品違法行為,嚴查“發疫情財”違法經營者,對于涉及疫情防控的違法行為,將從重處罰。
嚴查疫情防控違法經營者 疫情發生以來,口罩等防護用品需求激增,很多人反映買口罩難,有一些經營者借此機會哄抬價格。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價監競爭局副局長陳志江稱,據不完全統計,近期12315舉報平臺收到的舉報中約有45%是反映口罩亂漲價問題,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轉給市場監管總局關于群眾反映的價格方面問題線索,約77%是反映口罩亂漲價問題。
對此,市場監管總局高度重視,要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從嚴從重從快打擊少數經營者串通漲價、哄抬價格、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嚴肅查處少數“發疫情財”的違法經營者。
同時,開展以口罩等為代表的防疫用品價格專項檢查,對違法行為露頭就打、決不姑息。
截至2月7日,全國市場監管一線執法人員共出動巡查170多萬人次,口罩等防疫用品價格違法案件立案3600多件,已處罰720多件,有力制止了口罩等防疫用品價格亂象。
市場監管總局不斷加大執法力度,連續曝光典型案例。
目前,市場監管總局通過官方網站和中央電視臺已經曝光了6批36起價格違法典型案例,其中涉及口罩的價格違法案例29起。
北京、天津、江西、上海、河北等地市場監管部門對哄抬口罩等防疫用品價格的行為從重處罰,分別處以200萬至300萬元的罰款,有力地震懾了哄抬口罩價格的違法經營者。
“從目前的情況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雖然供給仍有缺口,但價格基本穩定。
”陳志江說。
嚴查口罩原輔材料企業哄抬價格 口罩等防疫物資供不應求,政府大力號召相關企業復工復產,一方面恢復產能,一方面保證供應,但有不少生產口罩的廠家反映生產成本增加,有的甚至被迫停產。
陳志江表示,前期市場監管總局在打擊哄抬口罩價格方面主要集中在銷售端,目前生產端的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口罩等防控物資制造設備和原輔材料上漲過快,將嚴查投機漲價者。
口罩等重要防控物資要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鏈條監管,要通過工信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登記注冊系統摸清口罩等防控物資生產設備和原輔材料供應企業的基本情況;要求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持續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經查實,凡疫情防控期間口罩等生產設備制造、原輔材料企業確實存在哄抬價格等違法行為的,依法從重、從嚴、從快查處并公開曝光;對哄抬價格的企業,市場監管總局和公安部將進行聯合打擊。
此外,要引導相關企業加入市場監管總局倡導的“保價格、保質量、保供應”系列行動,讓企業自覺恪守商業道德,承擔社會責任。
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將全力支持口罩等防控物資恢復和新增產能,特事特辦,開通綠色通道,確保企業盡快開工投產。
嚴打六類口罩等防護用品違法行為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執法稽查局局長楊紅燦透露,現在已全面部署打擊整治非法制售口罩等防護用品違法行為,要求對違法行為要有案必查、違法必究,努力做到“早發現、早打擊、早曝光”,及時向社會公開查實的違法案件;開展對口罩產品質量監督專項抽查,確保質量;對于涉及疫情防控的違法行為,考慮到其特殊危害性,要求從重處罰,也就是頂格處罰,對于疫情防控相關的違法案件要優先加快辦理。
楊紅燦表示,下一步,將重點嚴厲打擊六類違法行為。
囤積居奇、哄抬價格、串通漲價、價格欺詐的行為;未按規定取得許可和備案擅自生產銷售的行為;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以及過期失效產品的行為;以普通、工業用等非醫用口罩冒充醫用口罩等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行為;生產銷售無生產日期、廠名廠址、產品質量合格證明等“三無”產品以及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行為;商標侵權、商業仿冒混淆、虛假宣傳和虛假廣告的行為。
“我們市場監管部門在查辦案件中發現涉嫌犯罪的,也要及時向公安部門移送,追究違法當事人的刑事責任。
” 相關新聞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暫命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英文簡稱“NCP” 本報訊(記者劉歡)在昨天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介紹,國家衛健委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稱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試劑納入應急審批 本報訊(記者劉歡)在昨天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藥監局器械注冊司稽查專員江德元表示,要嚴格監管、保障藥品和醫療器械安全,對新研發的可能有效的藥品和醫療器械要加快技術審評,力爭盡快上市。
江德元介紹,為應對疫情,國家藥品監管局要求各省級藥品監管部門在加強質量監管的同時積極啟動醫療器械應急審批的程序,對所有疫情防控所急需的醫療器械開展應急審批。
截至7日16時,相關省級藥品監管部門已經按照醫療器械應急審批的程序批準醫療器械注冊申請88個,包括一次性防護服15個,醫用防護口罩4個,醫用外科口罩17個,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20個。
江德元表示,截至目前,國家藥品監管局先后批準了7家企業7個產品注冊,擴大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的供給能力。
國家藥品監管局已經批準的產品所采用的檢測方法都是目前診療方案當中明確的檢測方法,已經批準的產品都有相應的臨床使用實踐;企業按照要求完成了產品的注冊檢驗,質量管理體系核查,提交了臨床評價資料和相應的研究資料,經過嚴格的審評程序,相關資料表明,產品性能能夠達到技術要求規定,企業的質量體系符合要求。
因此,產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均可得到保障。
熱點回應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釋疑新冠肺炎熱點問題—— 醫務人員離開醫院不會攜帶病毒 本報記者劉歡 小區里有了確診病例,其他居民感染風險有多大?一次性口罩能否用醫用酒精噴灑消毒?醫務人員離開醫院會不會攜帶病毒? 在昨天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錄召釋疑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
他提醒大家,當一次性口罩內層不受污染時,晾在通風處還可繼續使用,但不建議噴灑酒精消毒口罩,因為會降低防護效率。
坐電梯走步梯都要戴口罩 最近,有居民聽說自家小區里有了確診病例或者樓里有隔離病例,很恐慌,擔心被感染。
馮錄召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被確診之后都會到定點醫院接受隔離治療;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也會按照有關要求進行隔離醫學觀察;確診病例的家庭以及小區的公共區域都將進行清潔消毒,所以,小區居民無需過度恐慌,要繼續做好個人防護。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新發的傳染病,我們大家都沒有免疫力,所以無論小區是否有病例,如果不注意防范,都會有感染的風險。
”馮錄召說,出小區會有感染的風險,公寓的電梯、步行樓梯的通道,通常通風情況不太良好,所以我們在坐電梯或者走步梯時都要戴口罩。
房間要經常開窗通風。
在疫情終結之前,盡可能避免用手觸摸樓梯的扶手、電梯的按鈕、小區的社區公共設施物體表面。
出門后,一定不要觸摸自己的眼睛、嘴巴、鼻子,回到家,要盡快洗手。
酒精消毒會降低口罩防護效率 馮錄召表示,普通居民在風險比較小的地方使用一次性口罩,在保障口罩清潔、結構完整,尤其是內層不受污染的情況下是可以重復使用的,每次使用之后都應該放在房間比較潔凈、干燥通風的地方。
另外,噴灑消毒劑、醫用酒精,會使口罩防護效率降低,所以不宜采用酒精噴灑的方式給口罩消毒。
如果是獨處,比如在家里沒有跟外人接觸,可以不戴口罩,在私家車上,或者單獨在戶外、在小區里遛彎兒,在行人稀少的公園里散步,也不必戴口罩。
但出入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乘坐交通工具,包括去商場,乘電梯,在會議室,去普通醫療機構(除了發熱門診)的患者,可以佩戴普通醫用口罩。
密集場所的工作人員,包括從事和疫情相關行業的人員、行政管理人員、警察、保安、快遞人員等,建議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口罩的使用時長和更換頻率。
一般來說,如果口罩沒有明顯的臟污變形,可以不必每4小時一換,但是如果出現了臟污、變形、損壞、有異味時,需要及時更換。
醫務人員離開醫院不會攜帶病毒 有些人擔心醫護人員在定點醫院診療護理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乘坐交通工具或回家時會不會把病毒帶出來? 馮錄召說,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醫護人員即使是在隔離病房接觸患者,都會按照嚴格的要求,經過科學防護才進入病房開展工作,經過正確的消毒防護措施和院感防護手段,醫務人員在離開病房和醫院時都是不會攜帶病毒的。
“醫務人員為抗擊疫情,日夜奮戰在一線,我們希望每一位醫護人員都能被尊重、被善待。
”馮錄召說。
當前防控已考慮糞口傳播風險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否糞口傳播? 馮錄召表示,近期國家衛健委組織專家研究,在部分省份報告的確診病例的糞便標本檢測到病毒核酸陽性,提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糞口傳播的可能性,但是現在還不能確定是否通過進食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引起感染或傳播。
當前防控工作已經充分考慮了糞口傳播途徑的風險,在國家衛健委2月6日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已經對實驗室的檢測、密切接觸者的管理、特定人群的防護和特定場所的消毒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和要求。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加強研究,明確冠狀病毒會不會通過進食受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感染。
對于公眾來講,尤其是對于餐飲從業人員,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保持手衛生,飯前便后、接觸容易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這也是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
” (責任編輯:DF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