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類
{{ v.price }} ¥{{ v.price }}
原標題:呂梁特色農業發展之路走出“精氣神” 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呂梁市依托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優勢,挖掘產業發展潛能,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特色產業。
全市農業產業規模迅速壯大,產品質量不斷提升,項目區農民收入大幅增長,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呂梁實際的特色產業發展和產業扶貧之路。
產業發展新方向 在發展模式上,采取了“公司+基地(園區)+合作社+農戶”和訂單生產、公司收購的產業化發展機制,形成了農民、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各級政府“四位一體”、齊抓共管、合力推進的良好格局。
在發展方向上,堅持以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為發展方向,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全過程控制、可追溯管理,大力打造精品名牌,努力把呂梁特色產品生產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市場優勢。
第一個模式:推廣“211”工程,即:一對夫婦、建一棟豬舍,實現年收入10萬元以上。
具體講,就是由新大象公司負責建舍,由農戶投資15萬元(其中10萬元由政府貸款、企業擔保,5萬元由農戶自籌)進行養殖。
按每批出欄300頭、一年出欄兩批測算,每戶年純收入9萬-15萬元,實現當年投資、當年回本。
第二個模式:推動“1+1+1”發展模式(政府+村委或合作社+企業),即:政府牽頭幫助解決土地和水、電、路三通一平,并提供貧困農戶貸款等政策支持;村委合作社組織貧困農民入股,1萬-10萬元均可企業負責建設高標準豬舍和生產管理。
產生利潤按比例分紅,保證參股農民年最低15%的分紅。
按貧困戶貸款5萬元入股計算,每戶至少分紅7500元/年。
脫貧攻堅有支撐 通過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直接補貼優良品種、肥料、菌棒等生產物資,企業訂單解決銷售問題,市場保護價收購,拓寬就業渠道等多種方式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興縣山花爛漫公司采取“公司+農戶”模式,建設了1.6萬畝種植基地,帶動農戶1597戶。
公司采取訂單方式,除建立綠色基地外,建立有機谷子種植基地1913畝,訂單收購35元/斤,帶動農戶133戶,僅此一項人均增收3750元。
產業推進還轉變了干部群眾的發展理念,由過去封閉式思維的狹隘觀念,轉變為開放式思維的合作意識,由經驗式思維的守舊觀念,轉變為科學思維的創新意識。
交口縣晉萱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140個出菇棚,并配套了加工、烘干、冷藏等配套設施設備,將菇棚租賃由農戶經營,合作社統一負責菌棒制作、技術服務和統一銷售,帶動農戶100余戶實現了食用菌產業整村推進,進而帶動全鄉、全縣發展。
興縣蔡家崖現代農業園區,建成日產2萬棒菌棒的食用菌菌棒廠,以及日光溫室養菌棚9座67713平方米、高標準智能養菌大棚1000平方米、食用菌出菇棚20棟6992平方米、保鮮恒溫庫2座200平方米,同時配套其它設施,帶動當地農戶貧困戶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
產業結構大升級 在產業布局上,更加注重特色優勢,突出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使產業的集中度更加明顯,資源優勢更加突出。
在生產方式上更加注重科技含量和質量效益,依靠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組織實施標準化生產,促進了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在產業鏈條上,創新經營機制和發展模式,累計培育200余戶農業產業,這些龍頭企業與種養基地、合作社、農戶結合,形成了多種形式的產業化經營組織,構建了新型利益連接機制。
在產業結構上,培育了林下中藥材、食用菌等新型產業,成為全市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大亮點,農民增收的又一增長點。
在馬鈴薯產業上,全市打造了來自高寒山區沒有霧霾的嵐縣馬鈴薯,完成了20萬畝無公害產地認定、30萬噸無公害產品認證,創建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
“10萬畝嵐縣馬鈴薯”成為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產品。
全市優種使用率達到42%,平均單產由500公斤提升到1000公斤以上。
全市以“三品一標”認證為抓手,全力開展品牌創建,努力擴大全市農牧業產業品牌影響力和覆蓋面,全市涌現出嵐縣馬鈴薯、汾州香小米等多種名優品牌農產品。
在小雜糧上,全市5家龍頭企業7個產品通過了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
其中,“汾州香”是山西省著名商標。
在食用菌上,山西山寶食用菌生物有限公司是省級“513”工程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該公司系列產品均已通過QS認證、ISO9001認證、有機產品認證、HACCP認證。
在設施蔬菜上,全市共創建有“鄉村人家”“百里屯”“瑞馳景田”“長青”“梧桐”“秋河豐林”等10多個蔬菜品牌。
在畜牧產業上,大象禽業、胡蘭食品等已成為全國有名的畜產品品牌。
(責任編輯:DF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