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類
{{ v.price }} ¥{{ v.price }}
機構:天風證券 評級:持有 目標價:330美元 前期盈警市場預期已反映,CFO再度辭職,高管離職名單再添一員 Tesla18Q4業績錄得凈利潤與正現金流,營收72.3億美元,環比漲6%,好于市場預期的70.8億美元。
凈利潤1.39億美元,不及預期的1.83億美元。
Model3毛利率維持20%以上,主要受中高端車型銷售保持。
Tesla預計19Q1重組費用會造成Q1僅錄得很少的GAAP凈利潤,但預計帶來全年4億美元的成本節省。
公司預計全年交付量在36-40萬輛,但以18Q49萬輛水平年化看,19全年指引無明顯增量。
今年公司3月和11月分別9.2、5.6億美元的可轉債到期,雖然Musk表示在手現金可以覆蓋3月的償債,但隨著ModelY、皮卡和中國工廠的生產推進,公司現金流仍會面臨較大不穩定因素。
公司預計19年Capex在25億美元,同時宣布CFODeepakAhuja退休離任,這也是這位元老CFO第二次應退休原因離任。
攔路虎之一3.5萬美元model3何日可來:Tesla在追逐Model3量產的道路上一直面臨激進目標和低效生產方式間的難以匹配。
Musk及其治下公司?唯產能論?對傳統造車優秀經驗的忽略(如以豐田為代表的精益生產模式),導致造車方式低效。
無法實現規模效益使得生產成本難以降低,造成Model3的產能爬坡困境,同時也使銷售3.5萬美元標準款車型面臨虧本。
我們對于公司希望在年中開始生產3.5萬美元標準款Model3持保留態度,此外低端車型生產會對利潤率和現金流產生潛在壓力。
攔路虎之二:車能否賣出去?競爭加劇:鑒于1)對比傳統燃油車保有性價比并不高;2)燃油車入局越趨激烈的競爭格局;3)國產電動車的崛起。
從性價比角度,Model3在美國與對標燃油車奧迪A3、寶馬3系和奔馳C級的總擁有成本對比,并不具備明顯價格優勢。
CoxAutomotive預計Model3平均交付價格達55,801美元,但美國乘用車平均售價約3.75萬美元,今年起Tesla在美國的減稅優惠將僅享有3750美元,下半年僅有1875美元,2020起完全消失,雖然Tesla宣布全車型降價2000美元后近日又對Model3降價1100美元,但減稅退坡對價格更敏感的潛在Model3車主和標準款訂單車主吸引力也可能被削弱,阻礙Tesla進一步下探大眾市場。
從全球競爭格局來看,傳統車企勢必依靠規模經濟縮小Tesla的先發優勢,填補高性能電動車市場空白帶來更激烈競爭。
2019年起傳統車企加速入局電動車市場,可選車型將大大增加,從GM、尼桑等已有車型升級,到保時捷、BBA從中高端市場下探,再到日韓車企直擊性價比市場。
留給Tesla的時間窗口愈加緊張。
而在Tesla努力迎合的中國市場,光環效應溢價若未能攫取足夠份額,激烈競爭中立足前景并不明朗。
國內汽車消費者信心受到抑制,2018年乘用車銷量28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銷量下滑。
而Model3受制于關稅影響定價仍然高企,雖然推出43.3萬元低價車型,但受眾面仍然較小。
國產化以2020年為節點,若能實現降價至30萬元區間,但屆時又將面臨新能源補貼退坡,進入30-40萬的ABB主戰場。
此外大量本土汽車品牌如榮威MarvelX、比亞迪唐EV等從10萬元向上突出性價比,初創公司如蔚來、威馬、車和家等則依靠科技屬性加成也會分流Tesla科技光環溢價,2019年下半年起整體競爭對手加速崛起正在惡化Model3的競爭局面。
整體來說,我們對于Tesla在追逐電動汽車、智能駕駛和共享經濟的愿景給予充分包容。
Tesla在電池管理系統BMS方面的優勢仍然業界領先,不過隨著全球動力電池技術的進步,Tesla在電池能量密度、百公里耗電、電池成本等方面的優勢也在逐漸縮窄。
近日以2.18億美元換股方式收購電池技術公司Maxwell,也希望通過Maxwell在超級電容器和干電極方面的技術專利,進一步鞏固電池技術的護城河。
我們根據FootballField估值方法測算目標價下調至330美元,維持持有評級。
風險提示:汽車銷量、產能爬坡不及預期,電動車需求不及預期等。
(文章來源:格隆匯) (責任編輯:DF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