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類
{{ v.price }} ¥{{ v.price }}
對賺錢不感興趣的戴森,靠賣吸塵器、吹風機,當上了英國首富。
1月22日,戴森公司表示,受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強勁需求的推動,公司年度利潤首次突破11億英鎊(約合人民幣97億元),企業創始人詹姆斯·戴森名下凈資產達138億美元(約人民幣1223億元),問鼎英國首富。
然而這位首富卻說:我對賺錢并沒有多大興趣,讓我真正充滿熱情的是,設計、發明、還有繪制和制作東西。
如今,這個把電吹風賣到三千多塊的戴森,在賺完全世界女人的錢之后,開始向男人們伸手了——戴森宣布投資20億英鎊(約175億元),正式進軍電動汽車! 發明顛覆性產品 卻被資本家拒之門外 我未曾失敗,只是發現了一萬種無效的方法。
——詹姆斯·戴森 自幼喪父,激發了戴森內心深處的獨立與堅韌。
他喜歡長跑,他說長跑的能力并不是因為身體素質的強大,而是他有超人的毅力,不到終點從不放棄。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戴森對當時的Hoover胡佛吸塵器非常不滿意,噪音大、吸塵效能差。
當集塵袋塞滿臟東西后,就會堵住進氣孔,切斷吸力。
于是,戴森想要改變老式的吸塵器的模式,開始發明一種新型氣旋式吸塵器,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戴森在接下來的15年里一直在完善他的設計。
“我一直都在失敗,在這之前我有5126個失敗品,直到第5127個才成功。
我花了三年的時間,做了5000多個模型,有的時候一天測試兩個,不對就接著一個一個的做。
” 當時高額的研發費用,已經讓他的家庭已經支撐不住了。
沒錢的時候他去找各種風險投資家,還有政府的許多人來幫忙。
但結果,都被拒絕了。
最后他只好將房子抵押給銀行,還欠下了200萬英鎊的債務。
所有人都說他瘋了,戴森每天都處于破產的邊緣,他花了無數個小時在做研究。
他花了4年時間,實驗嘗試了5000多個樣品后,發明了分離式旋風真空吸塵技術,做出了一臺成熟樣機G-Force。
“這些廠商不需要新技術,因為他們守著利潤豐厚的集塵袋生意。
” 1986年,戴森跑遍歐洲市場,推銷他的G-Force吸塵器,廠商們都表示這樣的設計很棒,但都拒絕了他(當時老式吸塵器集成袋的利潤非常大)。
直到戴森將產品帶入到了日本,在一家小公司的幫助下,他的吸塵器得以生產和銷售。
1993年,戴森在英國開設了研發中心和工廠,開始自己生產機器,在原有基礎上研發了可以收集更細微粉塵顆粒的機器——雙氣旋吸塵器DC01。
由于解決了老式吸塵器的噪音、堵塞的問題,DC01大賣,成為銷量最高的吸塵器,甚至連英國皇室也在使用。
1999年,強大的競爭對手Hoover胡佛,公然試圖抄襲戴森的設計推出了盜版系列產品。
曾經被胡佛拒絕的戴森,經過3年的專利侵權訴訟,最終獲勝,并完成“復仇”。
如今,戴森造車也有點“復仇”的意味。
20年前,戴森關注到柴油車的污染問題,當時戴森公司就為柴油車設計了一款尾氣處理裝置,但由于當時環境保護問題還沒有被足夠重視,這項發明并沒有引起任何關注,更沒有車企愿意為這項技術買單,最終項目夭折。
去年9月,戴森向傳統車企“下戰書”,他寫到:汽車業認為,清除煙塵太小題大做了,如果不清除這些煙塵,難道吸進肺里更好嗎? “我們終于有機會把我們的所有技術在一個產品上集中展現。
我們要做的并不是在排氣管上加個尾氣處理裝置,而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所以我想直接告訴大家,戴森公司已經開始研制電動車,產品計劃在 2020 年發布。
” 此言一出,有過一次挑戰既有利益者成功經驗的戴森,給汽車巨頭們敲響了警鐘。
不做容易的事 只做正確的事 “戴森與其它公司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始終專注于解決人們生活中那些小問題。
這些小問題往往會對人們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當我們發現他們時,我們就會全力投入去解決它。
”——詹姆斯·戴森 戴森堅信,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早年,第一款氣旋式吸塵器讓戴森“一夜暴富”,但他依舊是那個,善于發現問題的樸實設計師,他將利潤的近三分之一投入到研發當中去。
比如,顛覆性的無葉風扇。
風扇技術已經有超過100年沒有大的變化了,無葉風扇的出現則為用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
這種無風扇,其實是戴森利用了自己研發的專利——空氣倍增器Air Multiplier技術。
無葉風扇吹出的風,是通過底座中的馬達產生,圓形的設計讓氣流通過時更高效,而且“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被風扇弄傷了”。
比如,中國網紅標配的,戴森吹風機。
戴森宣傳寫道:數百多位的研究人員,所測試的人類頭發長達1010英里。
為了解決現有吹風機笨重、效率低、噪音大等問題,前前后后共經過600多部樣機。
在吹風機內,戴森研發了目前世界上最小最輕的,V9數字智能馬達。
手柄里的馬達轉速高達每分鐘11萬轉,所以產生了一種人耳聽不到的聲音頻率,吹風機的噪音被大大減少。
戴森的初始所生產模型都經過嚴格的測試,達到與汽車和航空航天工業水平,數字發動機連續測試超過10萬小時。
真空吸塵器從不同高度下降超過5千次,電纜連接測試高達250萬次,以確保連接穩定。
老爺子已經71歲了,擁有千億身家,但他依舊每天下午去自己的實驗室工作,找尋靈感。
這或許也是戴森成功的關鍵,認真、堅持、鍥而不舍。
71歲的戴森,能否顛覆汽車行業呢? 戴森能顛覆汽車業嗎? “戴森有義務為世界上最大的單一環境風險提供解決方案。
我期待在將來某個適當的時刻,我將能為你們呈現出一個與眾不同而又更勝一籌的電動車。
”——詹姆斯·戴森 根據倫敦國王學院調研,倫敦每年有將近9500個人因空氣污染而早亡。
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在2012年,700萬左右的人(占全球死亡人數1/8)死于空氣污染”。
與吸塵器、風扇一樣,戴森造電動車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空氣污染。
但造車,不僅是資金、資源、人才高度聚集的制造業,同樣還要一號人物“帶兵打仗”。
前有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后有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甚至連地產大亨許家印都親自出馬。
對于古稀之年的戴森老爺爺,親自操盤難免有些難度。
于是,53歲的英菲尼迪前全球總裁羅蘭·克魯格登場了。
今年1月,戴森宣布他將于4月加入戴森汽車部門,全面負責整個戴森電動汽車的上市項目。
克魯格,1992年進入汽車行業,先后就職三菱、戴姆勒、寶馬等汽車集團。
自2015年起擔任英菲尼迪總裁和日產高級副總裁。
他在任期間,英菲尼迪的銷量增長了15%。
2017年,英菲尼迪汽車銷量更是連續第八年的創下歷史新高。
“對克魯格的任命證明我們的電動汽車項目是認真的。
”戴森首席執行官吉姆·羅文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向分析師表示,“我們希望將該項目提升到下一個層次,進入并顛覆另一個行業。
” 克魯格的加入或許意味著,很快,我們就能看到一輛戴森電動車了。
作為電動車,電池、電機、電控技術是最為重要的,其中,電池成本占據整車生產成本的近一半。
戴森也隨之將目光投向了電池技術。
2015年,戴森耗資9000萬美元并購了一家固態電池創業公司Sakti3,該公司與日本豐田、歐洲Bolloré一起被稱為固態電池研發的三大巨頭。
2016年,為了推進電池技術的發展,戴森公司宣布投資14億美元建設固態鋰電池廠。
2017年,戴森開始建設全球供應鏈控制中心,并且得到了英國政府的電池發展專項資助。
為了更接近汽車行業增速最快的亞太地區,戴森表示將會把總部搬到了新加坡,并正在那里建立一個新的工廠,2020年完工,汽車將于2021年投產。
外媒披露,新加坡政府為戴森的工廠建設提供了激勵計劃,包括至少5年的稅收減免政策,以及提供項目總成本30%的資金補貼。
目前,戴森在新加坡已有成熟的研發中心和生產工廠。
戴森在新加坡的員工人數已達1100名,每年可以生產2100萬臺電機。
戴森在英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建立的完整的研發和生產體系,對于后續生產電動車能夠減少許多隱形成本。
但對研發投入“不計成本”的戴森來說,資金是大問題。
2018年,戴森營業額增長28%,達到44億英鎊,利潤增長33%,達到11億英鎊。
戴森老爺子喊出的20億英鎊(約175億元)的投資,幾乎要抵上近2年的利潤之和。
但戴森想顛覆汽車行業,20億英鎊或許還不夠。
此前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表示,沒有200億人民幣別想造車。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家跨界汽車行業的公司蘋果,已經開始出現困境了。
1月16日,投資研究公司Lynx Equity Strategies發布報告中提到,蘋果正在縮減自動駕駛汽車項目規模,甚至有可能徹底結束該項目。
此舉,有猜測指出,這與蘋果在中國區銷量下滑,營收下降有關。
所有資金,對于跨界造車來說,至關重要。
除了錢,戴森造車還要面對來自傳統車企的競爭。
比如大眾、奔馳、寶馬這些巨頭們的聯合圍剿。
因為這些有錢有“勢”的車企,已經開始牽手、對抗新興勢力。
比如前段時間,大眾與福特的結盟、奔馳與寶馬的聯盟。
戴森,曾打破過一次家電界中傳統勢力的壟斷,這次跨界造車,能否再次破局、顛覆,值得期待。
寫在最后 亞洲地區貢獻的利潤已經占到戴森公司總利潤的50%,中國無疑占大頭。
去年,戴森卷發棒在天貓首發,1秒鐘被搶光,還登上了天貓2018年100款最佳新品的美容儀器榜第一名。
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吸塵器零售份額中,戴森占比60.97%坐穩頭把交椅。
然而,在暴利吸引下,國內開始出現山寨戴森吹風機。
最近上海警方就抓獲了一個團伙,一個假的戴森吹風機,成本價120元,按專柜五至九折出售。
他們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拆卸分析、自行研發生產流水線,然后采購零部件,進行流水線生產組裝,最后銷售。
這仿佛,也是汽車行業里的通病。
外觀復制國外,零件以次充好,價格越低越好,最終的結果大家也就知道了:一開始賣得好,出毛病的消息多了,銷量就開始一蹶不振。
去年,汽車行業銷量整體低迷時期,不少國內車企爆出裁員、發不出工資等新聞。
中國制造,中國智造,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走別人的路上。
——喬布斯 (文章來源:創業邦) (責任編輯:DF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