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類
{{ v.price }} ¥{{ v.price }}
1月26日,天津武清區政府舉辦新聞發布會,會上,武清區副區長徐繼珍介紹了武清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相關情況,并回答媒體記者提出的問題。
現將發布會情況報道如下。
武清區副區長徐繼珍介紹:武清區位于京津之間,是京津發展軸和中部核心功能區的重要節點,是天津面向首都發展的橋頭堡,城區距北京市區71公里、天津市區25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武清區是天津市農業生產大區,素有“津沽糧倉”“京津鮮菜園”“京津鮮奶源”美譽。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
2018年,全區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7.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45億元,農產生產總值126億元,農業綜合實力保持天津市前列。
近年來,武清區先后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等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認定為首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暨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之一。
全區擁有獨具特色的“水、綠”自然環境,域內11條國家一、二級河道縱橫交錯,林木覆蓋率達37.7%,占地萬畝以上的津北森林公園,是天津最重要的森林生態保護區。
一、加強組織領導,做實頂層設計 為全面落實十九大提出的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我們編制了《天津市武清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天津市武清區關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科學指導全區農業農村工作發展。
同時,高標準編制《武清區農業產業振興規劃》、《農業產業品牌發展計劃》,推動全區現代都市型農業高效、快速發展。
二、發揮主導產業優勢,打造“產加銷”全產業鏈 糧食、蔬菜、奶牛是武清農業的三大優勢主導產業,規模、產量均占全市三分之一左右。
年糧食播種面積116萬畝,產量5.5億公斤,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蔬菜占地面積13.8萬畝,產量12.9億公斤;集約化奶牛飼養4.3萬頭,鮮奶年產量23萬噸,伊利、蒙牛、哇哈哈等10家大型奶業企業在武清落戶,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優質奶牛輸出基地和全國奶業發展綜合實力20強之一。
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分布特點,以打造“京津一小時鮮菜園”為定位目標,初步形成了大豆、果品、黑色農產品、乳制品等農產品產業鏈,年總產值達20億元。
現有國家級農業經營主體16家,市級農業經營主體94家,帶動92%的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體系,打造出田水鋪“小兔拔拔”水果蘿卜、東馬房豆制品、黑馬水培蔬菜、學清公社黑色農產品等一批天津市著名商標和知名品牌。
三、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實現質量安全高水平、常態化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現產地檢驗合格率達到98%以上。
目前,有“三品一標”生產基地10萬畝。
其中,獲得國家農業農村部無公害農產品產地一體化認證面積7.5萬畝、品種134個,獲得綠色食品認證面積2.5萬畝、品種24個。
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近年來,按照“六化”的建設標準,全區建成了221個美麗村莊,在186個村莊實施了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全區618個村實現了清潔村莊全覆蓋。
建立農村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確保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增加農民居住幸福感。
五、堅持融合發展道路,農業新型業態蓬勃涌現 以農業資源、農業產品、農業生產為基礎,不斷推進“互聯網+”“旅游+”“生態+”與農業農村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深度融合,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稟賦,催生出創意農業、循環農業、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
現有各類休閑農業點位200余個,建成北國之春、玫瑰莊園、津溪桃園等市級以上休閑農業園區4個,一芳田童趣農莊、君健有機農莊、南辛莊、灰鍋口等市級休閑農業示范區村點24個,形成田園野趣游、農家休閑游、鄉村采摘游等多條休閑農業精品游線路。
六、強化農業人才支撐,培養造就新型農民 以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平臺為依托,啟動現代農業經營領軍人才培養試點工作,為農村創業創新培養人才。
積極借鑒學習武漢“三鄉工程”經驗做法,激活農村閑置資源,鼓勵能人參與鄉村建設。
實施好“慧聚武清”和“鯤鵬工程”,堅持引進和培養并舉,重點打好“項目+人才”“引資+引智”的組合拳,推動人才工程向農業領域傾斜,為農村創業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現代農業發展。
依托涉農院校、農業廣播學校等培訓機構,以農業龍頭企業法人、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骨干為培訓對象,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一批愛農、懂農、務農的職業農民隊伍。
七、出實招、見實效,農民收入進一步提高 結合全區發展實際,積極拓寬農民增收途徑,健全農民長效增收機制,確定“穩定工資性收入,提高財產性收入,增加家庭經營性收入,大力扶持農村低收入群體增收”的工作思路,通過大力促進就業創業、發展休閑農業、強化科技支撐、盤活閑置資源等措施增加農民收入。
2018年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60元。
記者提問1、目前,武清在農產品品牌建設方面采取了哪些具體舉措,取得了哪些明顯成效? 武清區副區長徐繼珍介紹:近年來,武清區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內強品質、外塑品牌,緊緊圍繞全區特色農業發展,以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生產為基礎,以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信息化為支撐,著力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美譽度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一、加大品牌創建力度, 樹立品牌形象。
深入實施農業品牌發展戰略, 積極幫助區內經營主體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和知名品牌認定。
今年以來, 新增無公害農產品、 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三品”認證35件,總數達到136件,總面積67.6萬畝; “田水鋪蘿卜”、 “胡柳子葡萄”、“西肖莊紫薯”等10件品牌榮獲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認定; “益捷”、“天民”、“灰鍋口”等品牌榮獲市級知名品牌,“田水鋪蘿卜”榮獲市級知名區域公用品牌,并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區內現有市級知名品牌總數達到11件。
二、推進標準化生產, 夯實品牌基礎。
落實“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戰略,強化農業標準生產管理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 推行品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 做到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標準化管理,著力做好安全監管。
建立“武清種植農安衛士”微信平臺,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體系”,確保種子、農藥、飼料等投入品抽檢合格率保持100%、主要農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98%的常態化,實現質量安全全監管覆蓋。
三、壯大品牌經營主體, 完善品牌支撐體系。
一是培主體。
大力培育和扶持具有較強品牌開發和市場拓展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 品牌支撐體系逐步形成。
今年新培育市級龍頭企業2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8家、市級農民合作社6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3家。
全區市級以上農業經營主體95家。
二是重科技。
把新品種培育、傳統技術改造提升和配套技術集成推廣應用作為品牌培育的重要支撐。
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創新農民培訓機制,提高農民接受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
三是強宣傳。
充分利用報刊、廣播, 電視和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推介品牌農產品;支持武清農產品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 開展多種形式的展示推介活動,鼓勵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品牌農產品營銷方式,大力推廣電子商務、直銷配送、農超對接、專賣店等營銷模式,實現線上與線下緊密結合,生產與消費無縫鏈接。
以互聯網、廣播電臺、電視、報刊為平臺,以高鐵站、旅游點為節點,構筑武清品牌農產品國內外宣傳網絡,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不斷擴大武清品牌農產品美譽度和影響力。
記者提問2、剛剛結束的“武清果蔬”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發布會,對推進武清農產品品牌建設有著怎樣的特殊意義和重要作用,下一步武清將如何做優做強“武清果蔬”這個品牌? 武清區副區長徐繼珍介紹:去年1月18日,我區成功舉辦田水鋪“小兔拔拔”水果蘿卜品牌發布會,今年持續發力,打造“武清果蔬”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可以說,是我區農業品牌發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下一步, 武清區將繼續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化發展戰略, 以 “企業為主、 市場導向、 政府推動”為原則,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發揮特色產業優勢, 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 培育一批在全國立得住、叫得響、賣得好的農產品品牌。
一是圍繞后趕莊西紅柿、黑馬水培蔬菜、君健有機蔬菜、曙春蔬果、展鵬大豆等特色農產品, 深挖“武清果蔬”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文化特色。
二是以全國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契機,推廣綠色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 將綠水青山、 綠色產品融入品牌價值,探索發展更多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培育一批“原生態”綠色農產品加入“武清果蔬”品牌。
三是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武清果蔬”品牌農產品為核心,以規模以上農業經營主體為引領,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壯大品牌農產品經營主體,打造武清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實現“有品有牌,優質優價”,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網) (責任編輯:DF378)。